家庭语言暴力究竟伤害多大?从原生家庭到夫妻关系该如何处理?_意心情感咨询
2021-02-20 12:31:28
作者:意心情感
47222
《囧妈》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,“你什么都没有做错,你就是太讲道理了,你可不可以不要那么讲道理啊,在感情里讲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讲道理。”

芷雾是我一位长期客户,从少女时代就维持不太频繁的咨询,直至她现在几近30岁。在她身上留下阴影伤疤的,正是大多数人生活中普遍的相处模式。她苦于找不到原因,只好默许家庭里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发生,无数次的争吵,让她对感情,终于起了本能的排斥。
爸爸算是个领导,管理着国企一个小小的场子,虽出身寒门,但因为自身的不断努力,走至今日不可谓不艰辛。男性看重效率、利益、目的的思维方式虽然很得芷雾欣赏,但家庭里的父亲,却因为过于理智,让她和妈妈喘不过气。“这样做是为你好,你要怎样怎样,我就不管你了,你要不怎样怎样,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了。”
爸爸剥夺了她去感受世界、经历起伏的权力,她和妈妈永远没有办法反抗和拒绝。因为这一切都有一个极为不可反抗的理由,为你好,在关系中得不到的爱和肯定,变成了压抑和无力自拔,而她的妈妈,是第一受害者。妈妈总是对她抱怨,在爸爸面前,她就像是个孩子,这不是什么好听的形容。因为一举一动都要接受爸爸的指导和评判,好像什么事都做不对,什么事都做不好,是家里最差劲最无能的那个。爸爸对她的口头禅,永远是“我早就告诉过你”,“你听得懂吗?”
为什么看不到我的优点和付出,为什么永远没有夸赞和表扬?每当妈妈忍无可忍暴力反击之后,爸爸也只能消停一阵子,然后再次周而复始。爸爸总是说,一个看不到自身问题,要求夸赞的人,内心都是没长大的巨婴。爸爸批判的能力,无止境的向外延伸,就好像所有问题和本质他都可以一眼看得清楚。
对外人而言,他只是旁观者,对家庭内部,却是满腹经纶的抱怨。对任何琐事要求都趋于完美,必须按照他所期待的样子呈现日常的生活。看不见她们的情感需求,只剩下无以计数的标准。所以结果是,不快乐,没有任何人满足,没有任何人快乐。
芷雾的父亲,是典型的批判者人格,习惯以批判的方式来认为是帮助他人。自带一种道德和智商的优越感,喜欢不停翻旧账,说话咄咄逼人,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。脾气暴躁,容易发怒,绝不认错,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,认为自己总是在换位思考,但其实缺乏同理心,不喜欢也不擅长赞美他人,很难感到轻松和快乐。批判人格不仅是两性关系里的杀手,也是亲子关系的杀手。
芷雾和妈妈都因为这样的高压,陷入自身否定和焦虑中无法自拔。在长期这样的循环中,她们从最开始的反抗,到最后的彻底回避,走向两性关系的悬崖:零沟通、爱无能、性冷淡。批判者人格具有更稳定更顽固的行为模式,他们带着审判的眼光去批判周遭的一切。希望以下建议,能帮助批判者走出法庭,回归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:身体改变大脑,行为改变认知。
1、使用打卡小程序,每天完成一次夸赞,在意识中不断强化自己完成了一个值得被鼓励的行为。2、将赞美的焦点放在人身上,不要放在事物上。夸赞做事人的行为,而非事件本身。3、不要吝啬你积极感受的程度,避免使用中性的夸赞词语。
从人性的角度看,没有人会排斥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和欣赏。批判者之所以没有能力去肯定他人,是因为自身缺乏被他人肯定的体验,特别是自己最亲密的人的认同,他们的潜意识里充斥着童年时期养育者对自己的严苛。你希望别人是什么样子的时候,你自己首先要成为那个样子。如果你希望批判者不再是批判者,你首先要接纳他的缺陷,给予他赞赏的能量,所以,请从赞赏他开始。
亲密关系中所有的分歧和差异靠讲道理去达成共识、解决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至少是不能长期使用的一种策略,对待亲密的人,对错真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是否被看见和满足。
方法四、管控自己的表达欲望,从少说话,多闭嘴开始。
少说话是一种修养,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,与其评判别人的对错,不如自己先行其言,自己先去做了,身教胜于言传。芷雾在家庭环境下影响,对自我的评估严重失衡,这是语言暴力背后留下的深刻伤痕。更严重的是,在这样的环境中,她也会不自知的带着这样的眼镜去要求和看待别人。
在长期的咨询过程中,芷雾终于离开了家庭的阴影,靠自己的努力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,也在不断的自我更新和迭代中找到更好的自我。但她父亲的不知悔改,并没有因为她母亲的崩溃有所觉察,她在不断对母亲的肯定与帮助中,获得更多去对抗的能量。尽管还有许久的路要走,但她也开始明白和确认,父亲的问题也是爱的匮乏。亲密关系是讲爱而不是道理的地方,包容这件事是平等且急迫的,愿各个家庭安好,只谈爱,只有生活,摒弃伤害。


意心情感特开通免费微问答功能,因为很多来访者的问题比较简单或者简短,无需进行付费咨询。
所以,我们可以点击下方写留言,留下你们的问题。会有专业导师进行回答,并开通专门文章来详细解答大家的问题。